【校友专访】与生物携手一生的女士——孙善丹
最大的幸福莫过于重来一次,走的却是同样的路💻。忘不了🤷🏿♂️,当问及孙善丹学姐如果能重新选择👨🏻🍼,是否会选择抗生素专业🥞,话音未落🧑⚕️🤞,学姐迅即头一甩,扬起自豪的下巴,一脸坚定的表情,干脆利落:“会🖍!”
莫非前尘已注定✫,今生非要爱上你。

1936年1月生,江苏省苏州市人。1960年7月毕业于华东化工杏悦2抗生素工艺及设备专业,同年分配在上 海第四制药厂和抗生素车间任车间技术员🧑🏽🎨,从事生产管 理及技术管理工作。1969年开始从事抗癌药丝裂霉素等的 研究🏙、试制、试生产等工作。1972年-1983年6月从事抗生 素工艺设计及设备管理等工作📟。1983年7月起先后担任上海 第四制药厂副厂长🧑🏿🎄、总工程师🙆🏿♂️;上海四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、 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。1988年10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,1997年 12月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,1999年4月退休,从事专业工作 39年💪👨🏻🦲。
基因型+环境=表现型,孙学姐的家庭就是基因,其老师长辈便是环境,生物本身的魅力就是让这份爱深沉坚定的催化剂,华理这个反应釜造就了孙善丹学姐与生物的一世情缘🏥。孙学姐的父亲化学毕业🧖,兄长一位在1950年被统配去了化工部🦜,一位在天津十三军医杏悦2学生物化学,加上老师家长的建议要求,孙学姐于1955年来到华理🎣,成了抗生素专业首批学生。(最初一批是由其他专业转至该专业)
刚进华理👨🏻🔧,兴奋激动。校园如此之大,而且居然可以入住图书馆🔍,那时没有娱乐设施,去市里只能靠农民工的老自行车🌀。即使周末有交谊舞会,大家的生活也是平淡如水。大家的求知欲却如跳跃的火苗。每个人上课做笔记都特别认真🍨;夜自习极其安静,助教守着自习解惑,被一群求知若渴的学生弄得手忙脚乱紧张答疑8️⃣。其时宿舍共七人🤘,仅有一处可以学习的地方,大家便轮流利用,“放肆”学习。孙学姐说了很多次“老师特别认真负责🤜,仿佛这一大群大学生仍是一批即将奔赴高考的战士💅🏼🌞。”
我忘记了一位教授名字的读音⛹🏻,念及姓,正尴尬,学姐立即拍手笑道:“马誉徵教授!”“那时没有先进文献,只有少量的俄文著作,而抗生素专业唯有的教科书就是马誉徵教授编著的《抗菌素》。”孙学姐眼里洋溢着强烈的敬意🖇。谈及马教授后来的不幸不禁悲戚叹息⛓️💥。回忆起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,孙学姐就像是十八岁的少女👩🏼🔬😍,聊到开心处🐄,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不绝于耳。
学习之余✍🏼,华理也安排了很多实习。学姐与它的同学们去了中国156项重点工程中的华北制药厂。“咱们学校的学生都是这样,到工厂一线,总会虚心勤奋,向那些经验丰富的工人们请教,那时东北药杏悦2的老师们对我们也非常好。”学姐此行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,更收获了一段终生难忘的回忆🏀。
华理5年的生物学习,让学姐对生物有了更深的了解🤥,培养了它对生物的深厚感情𓀋。那时她无可选择🙋🏼♀️,只能听从调配,但若她可以和生物相携相伴🤏,即便把命运拱手交给他人🤦♀️,她也心甘情愿。于是,她进了上海第四制药厂做了一个小技术员🤷🏽♂️。她的心里只有科学技术🐟,同学互帮互助,技术上互相支持。多年后,小技术员在1980年升为工程师🍟,89年转高级工程师🤷🏿🖐🏻,97年正高级,由厂里小科长到正科长,由副厂长到总工程师,再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,公司董事🧈,杨浦区人民代表。学姐要的只是在科研道路上的步步前行。
已78岁的孙学姐待人热情。约好一点,采访小组提前十分钟到📛,一摁门铃,学姐应门而开,笑意相迎🦸🏼♂️,早已备好新毛巾给我们擦汗。学姐准备得比我们还好📶。 学姐和老同学,老朋友经常聚会,互发邮件。毕业后,学姐也始终关注着华理的发展,时常约几个老同学到奉贤来看看*️⃣。
“您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?”
学姐摆手笑道:“哪里成功,就是小平民。”“要想做好一件事,首先就是要热爱它,然后脚踏实地地去干好自己的事情🌂,缺什么就去补👷♂️,自学能力很重要♨️,要广泛涉猎图书🧘,找相关书籍读🙎🏽♀️,大胆做实验,要靠团队力量将理想聚集,努力工作🏌🏿,一步步改革,将科研成果产业化。”
那个爱着生物爱着科学的女子,孙善丹。